肆无忌惮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的效果特别明显。
对于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但是长期服用必将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并且激进的货币政策造成的短期繁荣,也必将会以衰退而告终。
这些不良后果包括:
第一,财富分配的扭曲。
大量印钞票进入市场是不均匀的,必然会导致分配上的扭曲,谁先获得货币谁先受益。
而工资受到契约的限制,它的变动总是落后的,所以公司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相对于货币供应将会减少。
第二,是降低了自愿储蓄。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基于0,甚至为负。
这个时候人们手中的货币就不会再作为储蓄流入银行,而是被用于各种商品的消费,或者购置不动产,来产生一些投资行为,进入到非生产领域。
这样生产性的资金就会减少,企业的生产性的资金短缺一般都会比较严重。
第三个现象,是投资无效率。
利率低就意味着获得资金的成本很低,这样的人们不把金钱当做一种生产的稀缺要素来看待。
政府的信用毕竟是虚无之物,而说到底他就需要货币本身有一个可以依赖的本位作为价值的核算根本。
古代在金本位的制度下,货币的价值自然而然来自于贵金属,无需政府去立信用。
社会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源泉,是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的进步。
货币政策只是从旁边来进行协助,不可能喧宾夺主的长期的带动经济的增长。
过度的支出消费,无非是通过印刷钞票,还是间接的通过举债融资,都只能短期的利用尚被认识的通胀来取巧,最终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填补。
所以如果政策过度的应用,只能导致王朝的衰落。
内需不足往往是根据市场的行为来进行确定的,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着力点,只需放在扩大内需上,而对于社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充分而应有的重视。
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回升的情况下,我国的财政政策重点应该放在扩大需求上。
由于层层截留挪用,据估计有20%的国债资金是不能到位的。这是国债投资项目,拉动经济的增长是大打折扣的。
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应该尽可能的应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但这又缺少制度性的安排。
中国出现财政危机,资本家大量外流的言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我国的政府将有能力阻止它成为一种严重的危机
作者:财学堂
链接:https://xueqiu.com/1598250607/162117647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