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上海互金平台人士看来,一旦互金平台顺利通过整改验收,等于获取了申请备案的“钥匙”。
1月9日,上海一家大型互金平台业务主管陈刚(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周起,督导业务合规整改的律师多次提出,需对定期自动投标理财产品进行调整,原因是这类理财产品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部分互金平台自认为业务规模大,备案不存在大问题。事实绝非如此,比如现金贷历史遗留问题,定期自动投标理财产品所隐藏的向不明、期限错配、资金池风险隐患,都可能导致备案申请无法获批。”一家熟悉P2P平台备案审核流程的律师向记者坦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上海多家大型互金平台正加大力度清理现金贷等业务的历史遗留问题,力争业务合规操作。而众多中小平台则在提升业务合规性同时,想尽办法获取放贷资质。
“若没有互联网小贷(或小贷)牌照,整改验收难以通过,留给我们的选择,要么关闭,要么转型为导流平台。”上海一家中小型互金平台人士坦言。
历史遗留问题成“绊马索”
一些互金平台人士认为,尽管《指引表》共设168项整改验收科目,但部分业务环节的整改备案要求相比以往,反而给予了适度放宽。
比如在第三方资金存管领域,《指引表》一方面要求存管必须满足两大条件——通过中国互金协会测评、在上海市开立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另一方面考虑到平台更换存管银行需花费一段时间,允许互金平台在备案登记后的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