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对于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要求从业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对单笔或日累计金额人民币10万元及以上的交易进行报告,并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洗钱风险状况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相关措施剑指反洗钱高危地带,优化了贵金属和宝石现货交易的大额现金交易监管制度,进一步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从个人财产安全到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反洗钱不仅是对金融机构合规工作的要求,也是守护社会正义、经济健康与国际安全的基石。黄金等贵金属由于良好的流动性与匿名性,可以凭借较小的体积轻易实现较大金额的交易和互换,现金交易则更是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切断资金追溯链条的支付路径。世界范围内针对贵金属交易的监管也愈加普遍。
放眼我国监管实践,针对贵金属交易商等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由来已久。从2006年首次以国家专门立法形式确立我国反洗钱工作基本制度,到202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实施;从2018年特定非金融机构监管定义落地,到如今将大额交易门槛提升至10万元,我国反洗钱监管进一步封堵贵金属洗钱漏洞,以精细化监管切断洗钱链条。
新规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从业机构和公众的支持与配合。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就设立了5万元的大额交易门槛,此次将大额交易门槛提升至10万元,系监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的精细化调整,既让“钻空子”进行非法活动的人无路可走,也尽力减少对普通群众合规消费的影响。
对大额交易进行上报是基于反洗钱义务对从业机构提出的合规要求,不会在普通消费者的交易环节增加阻碍。新规也明确要求,从业机构应当根据洗钱风险状况确定客户尽职调査措施的程度和具体方式,采取与风险状况相符的尽职调査措施,把握好防范风险与优化服务的平衡。
展望未来,对贵金属交易商等特定非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步入常态化,同时也应关注洗钱活动转向古玩、虚拟资产等隐蔽领域延展的苗头,通过加强技术赋能、部门协同、国际合作等,持续全面深入开展反洗钱监管,构筑起牢固防线,切断非法资金流动链条。(央广网评论员 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