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低成本基金
那么2%与0.5%有多大差距?
每年多1.5%的费率,10年算下来,就是1+1.5%的10次方,最终会少116%的收益,如果是20年就是135%,30年是156%。
慎重考虑增加成本的建议
这一个原则,国内还没有意识到。对于不擅长上网的人,或许可能被银行的销售经理所左右。对于在支付宝等手机平台上选择基金,则需要避免被平台上的一些推销广告所左右。
任何时候都应先考虑成本。 可能有一天会在平台上看到一些看起来很吸引人的广告,其推销的描述,甚至于很契合自己的情况。很多基金的描述也十分吸引人,让人难以拒绝。 现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个人标签早已被这些平台定义,他们会结合个人的喜好生成广告语,因此一定要谨慎考虑。 选择基金应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初衷去考虑自己是否要增加成本。并且运用投资组合所建立的策略和本文中的原则去衡量所有外部刺激。 遇到推荐的基金,用下面几个原则检查一下,如果确实是好基金,那么再下手。
不要高估基金的以往业绩
很多基金吸引人的方法就是1年内赚了200%,或者说3年内收益300%等等,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事情。假如自己的钱在这个时间里面翻翻或者赚更多,那是多么诱人的事情!
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选基方法,不要盲目看历史业绩。 这里有一个方法:每当你想买一只基金时,先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购买。如果这个答案仅是他历史上收益率有多高,那么请打消这个念头,再核对一下其他原则,再做决策。
运用历史业绩来确定一致性和风险
虽然不能迷信历史业绩,但是历史业绩还是有参考价值的。通过基金的历史业绩来计算基金一致性和风险,可以很好的对比两只基金哪个更有价值。 一致性其实就是基金收益的稳定性,一只长时间有较稳定收益的基金,远比高收益基金更有价值。 一致性对比很简单,现在大部分基金销售平台中,都会给出基金历史业绩,会给出最近1周、1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和成立以来的收益,以及他们所在类别中收益排名。
通过这个就可以看出一个基金是稳定的,还是起伏较大。
当心明星基金经理
由于国内基金发展暂时没有美国发达,当前时期推荐的基础大部分来自于以往业绩。很少对基金经理进行完善的包装,因此在此处不做详细讨论。 仅记住一点,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某一个基金经理的神话,坚持前面的规则去客观评估基金。
当心资产规模
如果一个基金并不是盯住指数的被动型基金,那么规模将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市场热度变化时,复杂策略的基金,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应付赎回和市场下跌风险,容易造成越跌赎回的越多,一旦挤兑就会造成在不当位置卖出股票或其它资产,形成进一步下跌的情况。 外加规模大了,交易费用所得的收益也容易让基金管理出现问题,甚至可能出现不法行为。这一点在国外曾经有案例,造成了投资者很大的亏损。因此一定要看策略,确定规模,一旦规模过大就要考虑风险。 在这里有几个简要方法: 第一,选择基金时看看该基金的资产配置,如果他将超过5%的资产都放在现金中,就代表该基金可能赎回压力比较大
第二,再看基金资产比例加起来有没有超过100%,如果超过了代表他使用了杠杆,超过的越多,风险越大。
当然到底是否接纳带杠杆的基金,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是加杠杆的都不好。 第三,看该基金最近几个季度的规模增长情况,如果是平稳增加,或者持平,那么代表他的管理压力较小。如果是突然增大,或者突然变小,都有较大风险。 第四,如果一个非指数型基金,规模到50亿以上,那么他的赎回压力会很大。指数型基金就会相对不太依赖于规模。 这几个方法仅是一种参考,不要过分迷信,但是可以作为初步的标准。
别持有太多基金
基金数量应尽可能的少,专心放在一只大盘指数型基金,可能回报率与15只基金大致相同。
建议我们的投资组合不要超过15只基金,最好也不要少于5只基金。
买入并持有你的基金组合
知行合一,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按照这8个原则,可以基本确保所选的基金,能够在合适的收益和风险范围内。只有认真对待他们,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他们就是我们的兵,他们就是我们的武器,一旦选择不要随便更换。每年做一次评估,不达标的换一下,就可保证长期收益在可控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