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于 财新网
拿来自己收藏与大家分享
“股市有涨有跌,不可避免。在长期牛市中,股市也会出现修正。修正通常是健康的趋势停顿,为下一轮上涨奠定基础。然而,从众心理及厌恶损失等普遍存在的行为偏好可能会让大量投资者根据情绪行事,以本能作出投资抉择,这些抉择可能会不利于投资组合的长期价值增长。
当市场出现波动及走弱时,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会迫切希望与其他投资者一致行动,降低在股市上的配置。总的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尤其是当牛市处于修正阶段时——大部分市场评论员认为,近日股市的波动正是属于牛市的修正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它只考虑到暂时出现的损失,但或许会失去从股价反弹或修复中获利的机会。错过市场的触底反弹可能会使长期收益大幅下降,因此在市场走弱时,我们强烈建议投资者抑制沽售的冲动情绪,尝试分析市场并看准时机。事实上,许多成功的投资者都会在市场空头情绪浓厚时,利用每次市场波动以低价购入优质股。
Benjamin Graham 在其 1949 年出版的知名著作《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中将市场拟人化为“市场先生”,阐述市场波动可以成为投资者的益友或死敌。市场先生是虚拟的商业伙伴,每天向你买卖股票。有时,他会超乎寻常地看好某些股票,报价高昂。有时,他会不合常理地悲观,准备以低廉价格沽售优质股。
Ben Graham 的观点是,你不应被市场先生的举棋不定主宰你的行动。有时,市场的不理性可能会让股票价格大幅低于其内在价值。在包括波动时期的整个商业和投资周期内定期进行投资称为平均成本法,经证实,这种方法在波动时期十分有效。此外,积极型战术投资者也可以借机发掘被市场低估的股票。
Ben Graham 对市场先生的观察是划时代的,为数十年后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部分理论基础。通过运用心理学工具,以 Daniel Kahneman 为代表的行为学家们已经证实,投资者的行为无疑不够理性。事实上,实验证明,当投资者面对复杂且不甚明朗的市场状况时,他们倾向于根据经验或本能作出决策。
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有两个认知决策系统:快速思维系统 1(也被称为自主系统)及慢速思维系统 2(也被称为耗力系统)。
系统 1 通常是自主且无意识的,它对环境迅速作出反应(尤其是在感知危险时)。从进化的角度讲,这是我们大脑中较古老的部分,控制战斗或逃跑的反应。系统 2 负责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计算与思考所需的系统。从进化的角度讲,这是我们大脑中较新近发展出来的功能。
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承压或市场状况不明朗时,投资者倾向于动用自动且受情绪影响的系统 1,而非具有理性思维特点的系统 2。
当市场承压时,投资者会出现两种主要的行为偏好:从众心理及厌恶损失。
希望与他人行动一致的偏好在人类行为中影响尤其强烈,推动着社会进步。但这在投资领域并非总是奏效。从众投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投资者最终在价高时买入,在价低时卖出。这一行为也称为“高买低卖”,实属糟糕的投资策略。现实中,最佳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价格低廉、市场恐慌时买入,在价格高企、他人疯狂吸纳时卖出。John Templeton 爵士等出类拔萃的投资者深谙一个道理:要跑赢大市,必须与众不同。问题是,不从众让大部分人感觉十分不安,所以我们必须战胜自身的情绪。
厌恶损失是影响投资的重大行为偏好之一。事实上,实验表明,人们在有望获利的赌博中会保守行事,却在可能导致损失的赌博中胆大妄为。这是由于避免(财务或情感)损失的行为偏好植根于人性之中。实验也表明,人们遭受损失时的痛苦感受比获利时的快乐感受深刻一倍。
当市场下行、市场状况不明朗且似乎人人都在沽售的时候,这两种行为偏好会共同作用,对多数投资者的情绪产生显著影响。在两种偏好的合力之下,投资者可能会屈从(任由系统 1 作决定),在错误的时机以错误的理由沽售股票。
股价最终由企业盈利等基本面所决定,而非短期市场情绪。长期看,股市会大幅跑赢其他类型投资,并轻松赶超通胀。一直以来,尽管股市的波动性高于其他资产类别,但长线投资者取得的较高收益足以抵消较高的波动性。
因此,投资者不应让短期波动打乱其长期投资计划。在市场波动时期,行为偏好会出现,证明了著名投资者 Benjamin Graham 的理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他们自己,知道这一点十分有益。与此同时,试图在市场波动时期频繁买卖通常会导致交易成本高,累计回报低。
鉴于股票市场波动性较大的特点,大部分投资者应该稳守定期投资计划,每月或每季度投资定额资金,并定期审视整体投资组合。每月采用平均成本法进行投资的策略可使投资者降低购买股票的平均成本。但重要的是,该策略也有助于剔除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意味着在市场先生阴晴不定时,投资者不会因太容易恐慌而作出错误的买卖决策。■



